蒲岐九月市散记
蒲岐九月市散记
红石文学社 藏索
经常回老家蒲岐,却次次错过农历九月。脑海中有关九月市的记忆就快要被学习的浪花冲淡,才想起这家乡的狂欢。
说狂欢,因为只有这个词最适合它了!
从农历九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里,蒲岐这个平和安详的古城蓦然成了繁华热闹的不夜城,犹如一片平静的水面蓦然成了牛皮鼓面,被鼓槌迅速地、有力地敲击着,一刻不停地发出欢乐的巨响。
这巨晌,震醒了睡梦中的人们,震掉了漫出篮子和盆子的冰糖干果,震飞了在地上吃食的鸟雀,震动了海中的玲珑鱼虾。似乎是一位沉稳的老者的一声雄浑低吼:“是时候了!”于是,人们慌忙起身。男人们挑起商品向集市走去,唯恐没了摊位。他们将毛巾挂在脖子上,叫卖得面红耳赤,大汗淋漓。渴了,就随手端起早已沏好的一大碗茶,潇洒地仰脖,一饮而尽,然后,继续大声叫卖。如此豪气,不是图有多少顾客,只是在自豪地夸耀自家的产品好。女人们则梳洗打扮,与自己的好姐妹一起手挽手逛集市。她们脱下工作时的朴素服装,穿上绣着茉莉花的长裙,迈着舞蹈般轻盈的步子,欢快地穿梭在涌动的人潮中。她们笑着,重拾青春般地嬉闹着,人潮中便开出一朵朵茉莉花。
“九月民风在,五行会古城。年丰争买卖,男女笑相迎。”这是蒲岐已故文人张纲先生对九月市由衷的赞美。
古城的街上,裹着诱人糖霜的干果迷得孩子们擦着嘴,瞪着眼,恨自己的衣兜不能再满些,只能对那堆酸酸甜甜的干果翻着白眼,努力地回忆或想象它们的美味。鸟雀到处飞,到处叫,人们的心情好,便拿出干果来招待鸟雀。这帮家伙却很挑剔,几十种干果只挑一两种吃,颇像被宠坏了的孩子。但也不算白吃,门前有鸟雀在吃食的店铺,就会有许多孩子奔来,鸟雀们是在为店铺作宣传呢。鱼虾们也在狂欢,如果这时张网去捕,定会比平时多几倍的收获,但没人会这么做。这就是浦岐人,淳朴善良,随和友好。他们在进行一场盛大的狂欢,也会想到给水中的朋友们放个小长假。
人潮涌动,人们就像涌上海岸的潮水一样挤满了街道的所有角落。这时,你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,因为这股浪潮拥着你,推着你,使你不得不随着大流儿移动。
有勇气者曾尝试着“逆流而上”,硬是逆着人潮走,但经过几番痛苦的挣扎后,还是败下阵来。此人便是我。那双被踩得满是鞋印的白帆布鞋被我的好友——一个地道的蒲岐人嘲笑了好久。
那个好友对我说:“以前,蒲岐九月市的晚上是有抬阁的,应该更热闹吧。”听爷爷说过,以往的九月市总有扮抬阁、打秋千、耍把戏、踩高跷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游乐节目,还留有这样一首诗:“黄花佳节满城香,几个丫头扮古装。一路风声争赶集,麒麟送子鼠嫁郎。”《穆桂英挂帅》《三打白骨精》《女驸马》《旗别山》……扮演者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,最小的才五六岁。这些孩子大胆老练,被固定在四五米高的抬阁上巡游全城。小时候还猜过一个风趣的谜语:“远看仙人腾云,近看三国封神,都说是铜身铁骨李全孝,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。”说的就是抬阁。抬阁上的孩子站得高高的,花衣花面,神气十足地舞着刀枪,龇牙咧嘴地笑,下面的大人们拍手叫好。抬阁抬到哪里,人们就朝圣似的涌到哪里……
“我只见过元宵节的抬阁啊。”我说,心里觉得有点可惜。好友拍了一下我的头,站起身来,抬头望去:“好啦,不说这个了。去九月市吧!”我应了一声,也抬头望去,“镇武门”三个字赫然写在城门上面。城墙大部分不见了,没有城墙的城门,犹如没有手臂的千年老人,在默默地守望着古朴的民风民俗,守候着旧时的精神家园,记着一年又一年九月市的狂欢。
(指导教师 丁益燕)
浙江乐清虹桥镇实验中学
红石文学社
浙江乐清虹桥镇实验中学红石文学社成立于1995年,文学社以“配合校园文化建设,搞好语文素质教育,培养文学新人”为宗旨。社员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,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。
文学社先后获得“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团”“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百佳”等荣誉称号。